济宁市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日期:2024-09-02 17:41 | 人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特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市牢牢把握发展大势,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全力化解金融危机,大力实施工业升级行动计划,全市制造业呈现出稳步增长、效益提高、结构优化、贡献增大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橡胶、食品、造纸、医药、纺织服装、新能源、新信息等十大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制造业发展体系,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2%,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2.05个百分点。截至“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发展到2298户,比“十一五”末新增107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2631家)的87.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67.6亿元、利税350亿元、利润221.3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7.7%、69.1%、52.6%;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1%、65.1%和71%。

  (二)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5008.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92.4%,年均增长15.3%,超过工业投资增速0.9个百分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221.9亿元,占工业技改投资的93.9%,年均增长14.9%,超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3534.3亿元、249.1亿元、155.8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6倍、1.7倍和1.6倍;占全市工业的64.1%、46.3%和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62.9亿元,占比达到28.9%,比“十一五”末提高9.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37亿元,占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8.8%。推土机、挖掘机、精纺呢绒、变频调速器、味精、抗生素等一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拥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山东名牌产品139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7个、山东著名商标113个。

  (三)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7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89个、市级198个,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个、48个和99个。建成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拥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8个,拥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14家,孵化器总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600家以上。全市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达30余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8万人,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8700人。如意集团时尚纺织品工业设计中心列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15年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比“十一五”末提高0.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71.36亿元,经认定科技成果1079项,申请、授权专利总量分别为37379件和26152件,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43倍和2.22倍,其中发明专利1775件、实用新型专利23644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如意集团“如意纺”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0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规模以上信息产业企业达到48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0.3亿元、利税32.44亿元、利润21亿元。惠普、中兴、甲骨文、大唐电信、IBM等一大批知名IT企业落户济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CAD、CAM、DCS、ERP、RFID等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我市荣获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首批全光网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等称号,被省政府列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济宁高新区获批省新型工业化信息产业示范基地,3家企业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17家企业列入省试点。

  (五)强企群体进一步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47户,其中过50亿元企业5户,过100亿元企业7户。兖矿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如意科技突破400亿元,全市利税过千万元制造业企业达到800户,比“十一五”末新增544户,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25户。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7家。如意科技和兖矿集团进入中国跨国公司100强,华勤集团、太阳纸业等4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六)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园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任城区智慧城市、曲阜市物联网、邹城市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微山县新能源、鱼台县节能环保、济宁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29个特色鲜明的骨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济宁高新区工程机械被列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济宁高新区光电信息、新型服装材料、信息产业、汽车零部件,济宁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煤基化工、兖州橡胶化工、邹城医药化工、梁山专用汽车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七)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累计降幅26%,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在煤炭、化工、生物、造纸、纺织等行业形成了煤→焦→精细化工、煤→电→化→建材、林→浆→纸→废水治理回用、粮食深加工→生物食品→废水资源化→种养植业、棉(毛)→纺纱→落棉(毛)→纺纱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5年间共爆破拆除小火电9.3万千瓦、立窑(磨机)水泥328万吨、钢铁铁合金48.98万吨、焦炭60万吨、造纸生产线万重量箱、铅酸电池生产线万千伏安时。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阶段。总的来看,我市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需求不足和增长趋缓成为世界经济新特征。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一些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向低收入国家分流。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制造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极。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和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也没有变。“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制造强国战略的启动实施,为制造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同时,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是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我市具体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制造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委十二届九次全委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省全国新硅谷。深度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六大机遇”的持续放大、加速显效,相关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和逐步落实,为制造业发展创造出积极的政策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制造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工业结构依然偏重,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偏低,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少;制造业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偏低,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较分散,各园区集聚带动作用不强,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不高,特色化的错位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制造业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集群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投入拉动、开放带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持续培植壮大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全力全速推进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新硅谷”,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坚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壮大优势产业并重。以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做好信息产业与我市机械、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结合的文章,利用信息技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和支撑。

  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互动。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把“增量”与“提质”结合起来,把“增效”与“提速”统筹起来。既要保证我市制造业较快的发展速度,做大规模实力,更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切实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龙头带动和创业促动同步。做强做大老牌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强企方阵,打造一批旗舰型、航母型企业;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速中小企业进档升级,培育更多的“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坚持借助外力与激活内力互促。围绕央企对接、省直部门战略合作签订的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支撑我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规律特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战略重组,苦练管理内功,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大力推动现有企业做强做大,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和承载力。

  1.经济总量。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200亿元、利税640亿元,年均增幅均达到12%。

  2.产业结构。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主导作用凸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5%以上。

  3.企业群体。到2020年,制造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以上。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

  4.技术进步。“十三五”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500亿元,年均递增12%;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5 %以上;每年取得20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4.2件;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超过300家,新增3个国家级、20个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全市院士工作站达到1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5.两化融合。到2020年,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6分,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5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8.5%以上。

  6.绿色发展。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下降到1.64吨,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下降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1.5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十三五”期间,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运用“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橡胶、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农业机械、冶金建材等九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型、柔性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现代制造业体系,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引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1.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华为、惠普、IBM、中兴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大做强光通信、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机器人、小家电、汽车电子)等制造业优势产业,支持光通信器件的开发和生产,推动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的产业化,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创新突破物联网、北斗导航、信息消费等高端产业,加快建设省软件和信息服务、智慧城市、大数据三大产业基地,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发展,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信息产业“双百”(100家龙头企业、100项重点项目)培育工程,加快惠普国际创新园、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园和中科智造信息产业园建设,形成以济宁高新区和任城区为核心、多个特色信息产业园联动发展的“一核多园”产业布局,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新硅谷”。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依托惠普、甲骨文、华为、中兴等重大项目,放大人才、技术、品牌、载体建设和产业链带动效应,跨越式发展软件实训、软件应用和软件外包产业,打造山东省和华北地区“软件谷”;结合我市机械、煤炭、化工、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两化”融合需求以及智慧济宁建设需求,撬动济宁文化资源,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建设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积极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创新发展云测试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借势国家信息消费战略政策红利,构建新兴信息服务业集群。发挥大数据信息整合优势,建设大数据区域中心,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聚集区。

  ——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托英特力光通信,加快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的产业化,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服务器品牌企业;发挥济宁科技园的辐射作用,招引大型光通信、LED、集成电路、光伏等企业,依托润峰集团、中晶新能源、佳华电子等龙头企业,以高新区省级光电信息产业园、嘉祥省级光伏电子材料产业园、微山光伏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完善“硅片—电池及组件—应用产品及系统”的光伏绿色产业链,建设济宁市光伏技术研发、产品检测论证平台,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特色基地;依托元鸿(山东)光电材料、英克莱光电等企业,完善“蓝宝石衬底材料—外延片—封装—应用产品”的LED完整产业链,加强高可靠性封装结构设计技术及关键封装材料的研究,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优先支持有条件企业实现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的规模生产,加强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MOCVD)等关键设备、衬底材料、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等上游材料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以英特力光通信、鲁能泰山曲阜电缆为龙头,重点支持系列光纤接入产品(FTTx)、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件等光通信器件的开发和生产;突破核心技术,加强高速长距离大容量传输技术、城域网和接入网网络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融合性新兴产业。以“智慧济宁”建设为重要契机,大力发展智慧应用和物联网相关产业,发挥中兴通讯技术和资源优势,探索成熟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模板,形成特色示范,辐射带动智慧山东建设,推动智慧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形成,打造“智慧谷”。采取“北斗关键元器件—导航终端—系统级运营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山东省和国家级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依托中科智造物联网产业园、曲阜物联网产业园等项目,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

  2.高端装备。深化高端装备领域两化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构建数字化工厂;以智能整机装备、系统总成、工业机器人、核心基础零部件为重点,加快发展精密轴承、高压液压原件、混合动力系统等,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基础工艺研究,推动复杂装备、复杂工艺等关键技术突破,提升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加快提升参与整机协同设计的能力,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机器人。积极开发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雕刻机器人、抛光打磨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机器人自动化工作站(生产线)。大力推广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矿山机械、农业机械、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电子电气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引导电机、精密传动、机械加工等部分企业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产业转型,研究开发智能传感器、智能工装夹具、通用型工业机器人整机等;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对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高精度精密减速机、开放性模块化控制系统等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及自动化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生产线)稳定可靠性技术,部件结构的轻量化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多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等技术研究。

  ——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档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立车、数控镗床、数控铣床、数控钻床等机电一体化系列装备。重点发展滚珠丝杠副、滚动直线导轨副、精密机械主轴单元、精密数控双坐标工作台、高精度轴承、数控刀具等数控机床关键部件产品以及机床工具产品等。

  ——高技术船舶。继续支持河流、湖泊等领域的船舶制造,巩固发展500—1000吨级钢质货驳、1000—3000吨级机动货船、高效节能双艉机动货驳、集装箱船等运输船舶,积极发展工程船、搜救船、缉私船、旅游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功能船舶。

  ——输变电装备。加快发展干式电力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干式高低压预装式变电站、无人值守变电站成套设备、超高压输变电、风电变流器等节能型输变电设备,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非晶合金变压器、地埋式变电站、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矿山机械。重点发展矿用隔爆型排污排沙潜水泵、大型破碎成套设备、煤炭洗选设备、凿岩设备、球磨设备、钻探设备、矿井支护成套设备、成套给料输送设备、自动化通风及除尘设备、自动化给排水设备、变频电机车等矿山机械系列产品。

  3.节能环保。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重点,推广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提升核心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快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形成新业态。

  ——节能装备。重点发展高低压变频器、并网变流器、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高压无功补偿装置、变压器、电动机、焊割设备等节能装备,积极开发生产节油润滑压缩机、抽油机节能装置、智能路灯节能控制设备等。

  ——环保装备及制剂。积极发展水污染处理设备,重点开发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等,重点发展秸秆汽化机组、脱硫脱硝设备、废纸处理成套设备、挤塑保温板设备、车载远射程风送式除尘清洁喷雾机等;突破原位水质改善技术、膜处理技术、微生物固定化和菌剂技术应用,积极发展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和MBR膜生物反应器系列产品。

  ——节能环保服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业态,支持开展能源审计、“节能医生”诊断、环境风险与损坏评价等专业服务。

  4.生物医药。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等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和新版GMP改造,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原创药物、首仿药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大力开发新型制剂药物。整合壮大中小医药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化。鼓励医企联合创新协同研发,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合作建设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区域性影像中心和信息化协同平台。

  ——化学制药。巩固头孢C钠盐、6-APA、软包装输液袋、水针剂、孢菌素树脂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大力开发特色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新品种,发展壮大高附加值心脑血管类药、糖尿病治疗、抗癌、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重点发展头孢类药品及粉针剂、氨曲南及中间体系列产品、非β内酰胺类原料药、维A酸系列等药品,做大做强国家级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片,加快利拉萘酯乳膏、法罗培南钠片、盐酸洛美利嗪片、溴芬酸钠原料药和溴芬酸钠滴眼液等新药扩产改造,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药。

  ——生物制药。积极采用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技术对氨基酸类、抗生素类药等现有发酵品种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发酵水平。做大做强精品肝素、各种低分子肝素、大观霉素、沙培林、万古霉素、硫酸粘杆菌素、青霉素系列产品、盐霉素、泰妙菌素、洛伐他汀、黄霉素、那他霉素等发酵类原料药,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发酵类原料药生产基地。突破利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体、生物芯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现代中药。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二仙膏、脑血康胶囊、冠脉宁片、植物甾醇片、破壁灵芝胶囊、深海鱼肝油、高活性蚓激酶粉、龙寿丹胶囊、银杏甙元黄酮、活力源胶囊、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冰硼散、精制芦丁等保健品、中成药品,积极研发用于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等应用领域的中药新药。大力开展中药生产工艺创新,支持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推进中成药生产现代化。

  ——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积极开发高端医疗设备仪器、家用医疗护理设备,加快发展微量元素分析仪、儿童发展评价系统、理化检验与分析仪器、电化学实验工作站、重金属测定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血红蛋白检测仪等医疗器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医用高分子夹板、医用高分子材料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影像设备、数字化诊疗和可穿戴设备等。

  5. 新能源。集中突破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扩大光热利用范围,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适度拓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新能源“光谷”。

  ——太阳能光伏产业。提高光电转化率,加强光伏发电微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产品竞争力。重点培育薄膜电池、晶硅电池及并网系统技术和产品,开发低成本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形成从硅片、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到光伏发电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

  ——LED新光源产业。提高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等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外延片、蓝宝石衬底材料及高端应用产品。大力拓展LED下游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景观照明灯、LED显示屏、LCD背光源、汽车用照明灯、室内装饰灯、矿灯等应用产品,打造完整的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以及应用产品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ePVT),加快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ePVT)总成台架试验、汽车搭载试验,推进ePVT在广汽、上汽大众等汽车上的应用,规划建设汽车混合动力产业园;重点研发新型动力电池,开发生产电动汽车和新型燃料汽车,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电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生产,在现有低速短程电动汽车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支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交流合作,争取引入整车生产企业,合作发展电动汽车和新型燃料汽车。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光热利用产业。加强太阳能光热技术创新,努力攻克新一代光热发电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重点发展毛坯管、高效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高温集热金属管、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大力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扩大光热应用领域。

  ——其他新能源。拓展生物质能、风能、浅层地热利用、煤炭洁净利用等新能源。生物质能坚持清洁生产,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鼓励以秸秆、木材、枯草等非粮食原料开发第二代燃料乙醇,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利用微山湖周边和泗水、曲阜、邹城东部山区风力资源,适度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利用我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浅层地热空调;结合我市煤化工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硫煤、煤矸石、煤泥洁净利用水平,扶持煤炭洁净利用项目建设,推广应用煤制甲醇燃料。

  6. 新材料。加强重点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规模应用,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链。突出石墨烯、碳纤维、绿色尼龙、稀土等4大重点领域关键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新材料、电子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纺织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建筑新材料七大特色板块。

  ——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可纺沥青等化工新材料,完善提升碳纤维制备技术,扩大产能规模,打造全国重要的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努力攻克煤制乙烯技术,积极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新型化工材料,大力发展高分子材料、有机氟材料、复合材料、特种橡胶、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羟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拓展有机硅应用领域,加快形成有机硅产业链。

  ——生物新材料。积极开展新型尼龙薄膜的研发应用,延伸长链二元酸产业链条,发展尼龙212树脂、聚酰胺工程塑料、高级尼龙工程塑料等产品;开发生物法1,3-丙二醇,延伸发展环氧氯丙烷;大力发展聚-3-羟基丙酸酯(P3HP)、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积极发展PHA(聚羟基烷酸酯)系列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打造国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

  ——电子新材料。扩大石墨烯粉体生产规模,延伸培育石墨烯微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电池等应用产品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级玻璃纤维及下游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电子玻纤布生产基地。重点提升光伏电池用多晶硅、单晶硅材料生产及加工制备技术,开发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单晶棒(片)。推进高端炭黑产品发展,支持企业开发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

  ——稀土新材料。大力延伸稀土材料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稀土氧化物、稀土氯化物、稀土金属、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剂,建设国内重要的集稀土开采、分离及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纺织新材料。深化“如意纺”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延伸高端纤维及原料产业链,加快开发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化纤原料,提高化纤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追踪国外聚酯、涤纶最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一代国产化聚酯、涤纶。

  ——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的高性能合金、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扩大生产特种合金制动盘、合金键合丝、铝包钢双金属导线、工模具钢等产品。

  ——建筑新材料。重点发展防水材料、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节能、环保、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快陶粒砌块、混凝土砌块、高档玻璃、新型建筑陶瓷和高档卫生洁具、复合地板、吸音板等产品的开发生产;积极应对新型建造方式新趋势,大力开发生产装配式住宅。

  7.化工。实施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安全保障技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增强环境保护能力,改善节能降耗成效,形成化工产业发展新格局。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以精细化、深度开发、高端发展为方向,重点延伸焦化、气化下游产业链,主攻高附加值、低污染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产品,抢占产业制高点。

  ——煤化工。煤气化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F-T合成产业链、羰基合成产业链;延伸甲醇—烯烃—芳烃—苯乙烯、苯加氢产业链;延伸发展苯—环己酮—己二酸产业链。重点发展煤制乙二醇、1,4-丁二醇、醋酸酯、醋酸乙烯、聚乙烯醇、二甲基甲酰胺、苯加氢、F-T合成制食品级石蜡与溶剂油等产品。煤焦化重点抓好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和焦油深加工,联产油品、氢气、乙二醇,生产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沥青—中间相沥青—碳纤维产业链,深度开发中温沥青、改质沥青、中间相沥青、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超高功率电极用针状焦、中间相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中间相沥青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等产品;萘—精萘—2萘酚—色酚颜料产业链,生产咔唑、蒽醌、蒽油、苯酐、二萘酚等高端化工产品。

  ——氯碱化工。完善拓展烧碱—氯气—聚氯乙烯树脂产业链;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糊树脂、氯化石蜡、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苯甲醇、甲烷氯化物等系列下游产品;在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链。加快特种聚氯乙烯树脂的研发和市场化推广,促进精细化学品应用,建设全国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基地。

  ——生物化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代谢流分析、系统生物学和全局调控方法,开展以动态系统分析为特征、以生物反应器流场特性与生理特性分析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放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大规模发酵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赖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螺旋藻深加工等生物技术产品,积极开发蛋白酶、南极磷虾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葡萄糖酸钠、葡萄糖酸-δ-内酯、天然食用色素等新产品。

  8.工程机械。完成国III/国IV标准排放发动机全面切换;把智能化作为主攻方向,将数字技术、绿色节能技术和人机交互应用技术植入推土机、挖掘机、道路机械、混凝土机械,积极推进产品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装备,进一步创新产品。借助工程机械底盘、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液压油缸等完整产业链,强化配套体系建设,开发市场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提升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打造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重点发展全液压推土机、大马力推土机、铲运机、装载机等铲土运输机械系列产品,液压挖掘机、旋挖钻机等挖掘机械系列产品,压路机、压实机、碾压机等压实机械系列产品,摊铺机、平地机、沥青搅拌机等路面机械系列产品。积极开发二通插装阀、多路阀、大中型液压集成阀块等高端液压控制技术与元件、高水平结构件、轨道交通制动盘、工程专用发电机组、车载动力设备、移动式发电机组等关键部件,叉车、吊管机、开槽机、照明灯塔车、移动发电车等特种功能机械系列产品。

  9.汽车及零部件。改进提升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工艺水平,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专用车辆智能化、轻量化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乘用汽车、房车,高档重型、中重型汽车,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特种用途专用汽车,用于甩挂运输的半挂车、全挂车,积极发展光通信军用野战特种车辆、市政作业车、城市环卫用车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专用车;重点发展先进变速器、驱动电机、混合动力变速器、制动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从整车到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研发、制造体系,打造全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加快提升专用车产品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梁山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10. 橡胶。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与绿色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节能、安全、环保型子午胎比例;大力发展绿色轮胎,拓展高端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打造国际品牌。在生产技术、装备、材料装配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大力推进绿色、智能、安全、耐用等高端轮胎产业化;加大新型原材料应用,减少石油基原材料用量,完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智能制造;重点发展中高端卡客车、摩托车、轿车轮胎,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加快发展重型特种钢丝绳、节能环保钢丝绳、汽车配件及内饰、管状输送带等,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工程橡胶研发生产基地。

  11.食品。以食品安全为根本,以品牌培育为重点,以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绿色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现代休闲旅游食品,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加工、特色传统食品等工业化重点关键技术。积极创新营销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电商合作,开拓网络营销渠道。大力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原辅料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全程监控的管理体系,增强竞争力。着力构建种(养)植—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还田—物流配送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调味品。加大味精工艺技术和氨基酸衍生品的研发,加强高效生产菌株的改良筛选,构建基于过程控制技术、智能工程技术、代谢工程技术、动态优化技术的集约型发酵过程控制系统,研究应用在线检测分析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装备,在高效分离提纯技术上实现突破,使发酵产品呈现多样化、精细化、高值化。研究高附加值氨基酸产品的高效生物制造工艺,重点促进组氨酸、半胱氨酸和丝氨酸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加强氨基酸衍生产品的开发,以现有氨基酸产品为初始原料,通过生物转化等方法开发生产D-型氨基酸、β-型氨基酸、氨基酸聚合物、非蛋白质氨基酸和小肽等药用高端氨基酸及其衍生产品,拓展氨基酸终端产品的消费市场。

  ——粮油制品。小麦加工,重点发展各类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小麦谷元粉、变性淀粉和主食面制品,增加面粉品种,提高面粉出粉率和附加值;玉米加工,重点拉长产业链条,由单一玉米淀粉制品延伸到葡萄糖酸钠、葡萄糖酸-δ-内脂、乳酸及乳酸盐主要产品和玉米胚芽、纤维饲料、蛋白粉等副产品。积极推进玉米加工在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化妆品、塑料及树脂改性、金属抛光清洗等领域的应用;甘薯深加工,重点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破解技术瓶颈,研发酵母及提取物、免疫多糖、食用色素、功能食品;焙烤及方便食品,大力发展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糕点等休闲风味食品;食用油加工,重点发展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等,积极开发核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麦胚油和食用专用油等新品种,提高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水平,发展低聚糖、异黄酮、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肉禽制品。加强畜禽加工全产业链建设,完善集育种、雏苗孵化、养殖、饲料供应、加工、冷链物流、出口创汇与一体的产业链配套,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无害化原料基地建设。拉长熟食制品产业链,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扩大国际市场和对外交流合作,强化疫情防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果蔬饮料。加强对大蒜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利用,扩大蒜精、蒜油、大蒜素、植物素胶囊、脱水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继续发展保鲜、脱水和真空冻干蔬菜等优势产品,重点开发果蔬酥、果蔬脆片、速溶蔬菜全粉等新型果蔬制品,开发小包装保鲜蔬菜、配菜和调理食品等产品。积极发展果汁、蔬菜汁保健型功能食品。加快白酒、啤酒等产品升级,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渔湖产品。重点发展鱼片、鱼丸、虾球、烤青虾、五香扒鸭、松花蛋、咸鸭蛋、菱米、芡实、莲子、藕粉、藕汁等渔湖杏宇产品,大力提升“微山湖”品牌影响力。

  12.纺织服装。重点突破“如意纺”技术在棉、麻纺行业的推广应用,完善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积极发展个性化、智能化服装定制,大力开发新型纤维纱产品、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军用特种产品,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纱线、中高档印染及纺织品和高档服装及服装新材料,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打造国家纺织新材料基地和纺织服装名城。

  ——高性能纤维和纱线产品。重点推广“如意纺”技术,加快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利用国家级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发展高档毛棉精梳高支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色纺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物质纤维、高性能纤维,积极发展醋酸长丝、莫代尔纤维、生态有机高档亚麻纤维混纺纱线等特种纤维。

  ——中高档印染及纺织品。大力发展高档色织织物、数码印染,建设高档印染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系列化中高档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配套产品开发,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强化各种功能性和生物质纤维材料的应用研究,加快弱捻纱巾被产品、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毛巾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中高档巾被、毯类等床上用品及室内装饰系列用品,着力扩大家用纺织品生产规模,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家纺品牌。

  ——高档服装及服装新材料。发挥如意集团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平台优势,提升服装设计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服装定制”,积极推进品牌创新,促进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重点发展高档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羽绒服装,积极开发高档女装、内衣、童装等系列产品,提高终端产品比重。依托嘉祥手套产业园,推进手套产业提质升级。立足齐鲁文化特色优势,结合先进工艺技术,打造鲁锦质量品牌。大力发展高支毛棉精纺面料、亚麻服装面料等服装新材料,推进传统纺织产品高质化、高新化。

  13.造纸。以建设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造纸工业为目标,发挥太阳纸业引领示范作用,以提高优质、高档纸比重为重点,发展低定量、功能化、环保型纸张,重点发展特种纸、生活用纸、食品包装纸、溶解浆、绒毛浆、高档牛皮箱板纸等。拉长原料(木片及非木材纤维、废纸)—制浆—抄纸—纸制品深加工(包装印刷、生活用纸制品)—生物质精炼—废纸回收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条产品的多元化、差异化和价值最大化。积极推进造纸行业向生物质精炼新材料、生物质食品添加剂(木糖、木糖醇)快速消费品领域和个人护理用品领域转型。加快实施太阳纸业老挝“林浆纸一体化”、美国生物质精炼项目、太阳宏河纸业200万吨高档造纸产业园项目,打造全国造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4.农业机械。大力提升农机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企业合作,形成以产品价值链为核心,原材料供应、整机与零部件制造、市场销售和物流、服务功能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打造区域性品牌。发展绿色农机,加快国II标准排放发动机向国III/国IV标准排放发动机切换。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150—200马力及22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积极发展精米加工机械、面粉机械、成套油脂加工设备、屠宰机械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重点研发生产农产品产后加工机械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积极应用闭心式负载传感液压系统和电子反馈悬挂系统、电子监控、自动报警等控制系统,提高农机装备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15.冶金建材。坚持存量调整,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加强余热回收利用、粉尘高效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由以原材料为主向加工制品为主转变。冶金行业重点发展特种钢,提升与机车、航天、核电、军工等行业的配套水平。建材行业强化特种水泥及工程材料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发展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抗硫酸盐中抗水泥等特种水泥,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加快发展工业玻纤织物、耐碱网格布。

  推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创建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明确主攻方向,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做大做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使园区发展规划、制造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交通路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济宁高新区要立足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IT企业、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进区发展,成为我市信息产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高地。县区经济开发区要本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完善规划,提升功能,努力建成县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鼓励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城区老企业退城进园,切实提高产业聚集度。重点打造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纺织服装六大千亿产业聚集区。

  1.信息产业:着力构建“一核多园”产业规划格局。依托济宁高新区、任城区,重点发展软件人才实训、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光通讯等,打造全市信息产业核心区;按照功能互补、特色突出的原则,集中打造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材料产业园、曲阜物联网产业园、兖州电子元器件产业园、邹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微山光伏产业园等5个重点专业园区。

  2.高端装备:巩固提升济宁高新区国家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的优势地位,辐射带动兖州、曲阜、泗水、邹城、微山、金乡、嘉祥、汶上、梁山、经开区等9个产业集中区。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嘉祥县、汶上县建设高端工程机械产业聚集区;以兖州区、曲阜市为重点,建设汽车关键配套零部件产业聚集区;以微山县、金乡县为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聚集区;以梁山县为中心,建设以高端特色专用汽车研发生产为重点的专用汽车制造聚集区;以高新区为中心,以兖州区、泗水县、邹城市为依托,建设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应用产业聚集区;以金乡县、汶上县为重点,建设高效节能输变电设备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高新区商用汽车、专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的综合性汽车产业聚集区、兖州区农机装备产业聚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及金属制品产业聚集区建设。积极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建设差异化的、各具特色的集约、集群式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3.化工:按照“五个一体化”理念、差异化发展的原则,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七个园区”(即济宁化工园区、汶上循环经济示范区、邹城鲁南煤化工产业园、鱼台县张黄工业园、任城区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兖州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嘉祥生物产业园),加快推进任城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邹城市、鱼台县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创新、深化招商、促进耦合,提高环保和安全水平,实现园区各具特色、相互协作、差异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园区。

  4.食品:加快建设济宁食品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泗水生态食品产业园,培育发展济宁(梁山)食品生物科技园,形成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微山县、鱼台县、嘉祥县食品园区(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

  5.医药:建设兖州区、邹城市、济宁高新区医药工业园区,形成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兖州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依托济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着力发展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健康服务等六大领域;逐步建立起以民政养老机构为主体,医院、医药企业、医疗企业参与、多元投资的养生养老保健产业园。

  6.纺织服装:建立高新区国家级纺织新材料生产基地和如意国家级科技工业园,汶上、梁山纺织工业园,金乡数码印染工业园,嘉祥手套工业园和鲁锦服饰工业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加快智能、绿色制造,实现产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大企业集团建设,切实发挥产业龙头企业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企业群体梯次发展。多方集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培植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定位明确、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企业群体。

  1.做大做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实施重点带动,引导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千百亿企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重点培植一批销售收入过500亿、过100亿的骨干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三五”末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企业达到4家,过500亿元企业5家,过100亿元企业10家。

  2.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围绕我市优势支柱产业,选择一批具有专业化生产基础的中小企业,明确发展定位,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鼓励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之逐步成为专业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质量好、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的骨干企业,逐步成为大企业后备力量。

  3.培育发展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围绕我市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上项目,不断壮大我市制造业企业群体。

  (一)实施产业集群突破工程。一是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围绕全市29个产业集群,准确把握各产业集群优势定位,立足集群发展实际、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科学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二是创建公共服务中心。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加强信息、技术、金融、中介、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物流、检测、生活配套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开展无缝隙服务。三是建立产业创新联盟。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配套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按照市场引导、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的协调共享机制。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产业集群结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四是出台产业集群融资计划。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按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针对产业集群需要推出创新业务,扩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规模,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增长。加强产业集群、园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进一步推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贷款担保(质押担保)发展。五是出台招商合作专案。梳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条,围绕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制定补链、延链、建链、强链项目和引进龙头企业产业链高端项目招商专案,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特别是国内外相关产业集群中的顶尖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对接引进,形成核心层企业、配套层企业、相关层企业紧密衔接的特色产业链条。

  (二)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一是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化工、造纸、建材、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煤炭、电力、化工、造纸、建材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产品、工艺和设备。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二是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养殖废弃物、“城市矿产”、余热余压等综合利用,推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支持废品回收再利用重点项目,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为重点,组织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培育一批示范企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广金威煤电煤→电→化→建材、太阳纸业林→浆→纸→废水治理回用、菱花粮食深加工→生物食品→废水资源化→种养殖业、天意机械粉煤灰→建筑废弃物→新型墙体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的先进经验,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三)实施技术创新攻坚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升鲁南工研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山东分院、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济宁分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济宁分中心、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北斗产业应用(济宁)平台、山东省创新设计研究院、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济宁分院,围绕“工业四基”等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建设工业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促进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打造一批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链,构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创新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制造业重点领域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四)实施“互联网+”提升工程。深入落实《济宁市“互联网+”发展指导意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济宁高新区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任城区北斗产业园建设,支持山东省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快速发展,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加快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五)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构筑质量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质量监管机制、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培育打造名牌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引导企业逐步向品牌产业链和品牌集聚区发展,打造“济宁制造”、“济宁标准”、“济宁质量”、“济宁品牌”发展新模式,使品牌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建设质量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工艺优化活动,加快提升产品质量。二是完善质量监管机制,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实施监管检查和责任追究,建立质量黑名单,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建立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品牌文化,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六)实施结构调整深化工程。一是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二是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存量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实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四是优化发展布局。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

  (七)实施对外开放扩大工程。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深入推进的有利契机,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支持如意集团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开展以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活动,做好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机结合,争取更多的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落户,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八)实施服务型制造提升工程。推动制造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跨界融合、衍生升级,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加大服务要素投入,提高服务产品比重。结合不同产业特点,推进制造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我市产业集群,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探索开展示范带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和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工作。

  (九)实施军民融合推进工程。顺应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全面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特种车辆、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以“民”和“民参军”为突破口,推进现有军工企业加强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军队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协调创新,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申办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等“军工四证”,通过“民参军”,实现与军工大企业、军校大院所、军队大后勤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参与军工科研生产。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协调推进具体事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发展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时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财政资金扶持效应,逐年增加财政资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采取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每年集中支持基础性、关键性、导向性制造业项目。帮助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工具,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

  (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接,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性贷款。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面向初创期、种子期企业及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等融资服务。积极打造第三方监管平台,发动动产融资,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和存货抵押质押融资业务。开展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改革试点,解决政府采购中标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经营行为,严禁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各种贷款附加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借新还旧,开展转贷应急业务,减少搭桥融资行为,缩短融资链条,减轻小微企业压力。引导企业进行规范化公司改制,支持企业挂牌上市,鼓励企业通过私募股权、发行债券或集合票据等进行直接融资。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济宁市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在人才和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创新突破,引领支撑转型发展。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培育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参加专题研修;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需要的紧缺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支持培养技能拔尖人才、产业急需青年技师、具有技师以上资格的实用技能人才。

  (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推行建设项目部分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建立重大项目容缺预审办理和限时办结制。实施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实行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多图联审”和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严格规范清理中介服务,坚决查处“红顶中介”、以审谋私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以及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人为设置障碍、“中梗阻”等问题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环节最少、费用最低的政务环境。实行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包保重大项目和政法干警联系企业制度,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园区驻地开展治安环境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影响公平竞争的非法行为。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全部公开,目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项目一律不再执行。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切实履行与企业签订合同中的承诺事项、赋予政策,及时协调处理企业投诉事项,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六)强化监督实施。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领导联系包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县区互动,限时办结;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共同责任制,对列入规划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项目,实行政策倾斜、用地“点供”、环境容量优先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强化考核激励,抓好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动规划实施。

网站地图

旋转小火锅定制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