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郊纳:安装现代化“小农水”灌溉设施 助力脱贫攻坚
日期:2024-09-09 21:26 | 人气:
清晨,这个季节虽然还有点寒冷,但在望谟县郊纳镇邮亭村蔬菜基地里,二十几个男女老少,在地里忙开了,妇女们在摘菜,男人们把一篓篓新鲜的蔬菜往冷藏运输车里装。
绿色运输车开走了,太阳也出来了,晨曦照在还有露水的菜场里,闪闪发光,照在工人身上,热气腾腾。
“我们种的菜不使用化肥不打农药,使用的是农家肥;我们种的菜优质原生态、口感好、品相好。”伍琴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站在菜地前开心地微笑着。
邮亭村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尤其是2011年遭遇特大洪水后,处于沟谷里的田地大部分被沙石掩埋。2016年3月,在镇党委的带领下,邮亭村村支“两委”加大脱贫力度,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把满是沙石的田地开辟成蔬菜种植基地,带着群众脱贫致富。同年9月,在省发改委的帮扶下,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对蔬菜种植基地重新进行场地平整和整合,使小田变大田,并安装现代化的“小农水”灌溉设施,该项目共投入极贫镇帮扶子基金300万元,涉及24户、93人贫困人口。
在基地里,笔者发现,一排排的塑料喷灌管分布屹立于田中,每三米一根喷灌管,排布整齐,这些管子顶端上都有一个可自动旋转的喷灌头,每当打开畜水池总阀门时,喷灌头就会以蓬状喷射出水,并在水力的冲击下,自动旋转向周围距离3米范围喷灌,基地里的所有喷灌头同时工作时,就如一个个穿着洁白裙子的少女,在基地里翩翩起舞,美丽壮观。通过这些可自动旋转的喷灌头,水可以喷到整个菜场,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郊纳镇镇长刘家均介绍,以前一块地2个人负责,如今1个人可以负责两块地,而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以前蔬菜基地水利设施支撑能力不足,都是靠人工用抽水机从河里抽,两个人配合一天都浇不完,这260余亩的菜地的灌溉是一个头痛的难题,成为基地发展的一大“瓶颈”。
脱贫攻坚期以来,郊纳镇按照“四场硬仗”和“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要求,将“小农水”规划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并将现代高效节水技术,灌溉一体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农业发展中。
“郊纳的气候适宜,水质好,种出的瓜果蔬菜营养丰富、味美甘甜,产量好,这都是小农水的功劳啊。”喜上眉梢的伍琴告诉笔者。
为了通过发展产业种植效益带动邮亭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同时解决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就业问题,邮亭村积极使农户土地最大化利用,和最大化增加收益。
“老头子,快来搭把手,来把菜叶拿回家,我要去接小孙孙放学呢。”邮亭村村民黄大凡的老伴儿正在蔬菜基地收拾早上摘菜时留下的菜叶,可以拿回家喂猪,增加收入。
一户小院,一棚猪舍,加上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大凡的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黄大凡和老伴在家照顾两个孙女,并通过养殖二十余头生猪和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给家庭减负,并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在成立合作社前,村支两委就征求了各家的意愿。大家都愿意把田地流转出来种植蔬菜,每亩地每年的租金平均是600元,并优先贫困户和流转土地的农户在基地里干活,每天工资是100元左右。
“蔬菜基地的工种有:种植工、采摘工、管水工、搬运工、综合工等,黄大凡家的两个年龄大了,但可以做轻松的采摘工和浇水工,收成过后的菜叶,农户还可以拿回家喂猪,综合利用”。望谟县委常委、郊纳镇党委书记刘桢介绍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蔬菜在“小农水”的帮助下,长势盛好,在基地做工的天数增多,一个人一个月就有一两千多元的收入,一年12个月都有事情做,黄大凡一家一年下来就比往年多收入了2万余元。”黄大凡和老伴儿算着自己家里的经济账,憧憬着明年会更好。
“蔬菜基地运作后,一年四季轮番种植,比以往一年就一季的玉米种植增益好十几倍,除去生产成本,每年每亩地可获利1万余元。”伍琴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据了解,截止2018年底,该项目收益达到100余万元,带动就业78人,其中贫困户38户,发放工人工资达80万元,为整个邮亭村的脱贫工作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而邮亭村也在2017年整体顺利脱贫出列。两年期间,为郊纳镇辖区内学校,望谟及周边、紫云、贵阳等方向输送两百余吨新鲜蔬菜瓜果。
“你看,务工的青年老少都有,既可以陪家里人,在家门口上班一天还有100多元的收入。”伍琴说道。
谈起以后的发展,伍琴非常自信:“在党和国家这么好的政策下,我们一定会好好干,带领群众稳步脱贫,争取早日走上致富小康路。”杏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