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平衡机小巨人集智股份:深耕多个赛道有望创造新的增长点
日期:2024-09-27 22:39 | 人气:
集智股份成立于2004年 6 月,2016年 10 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自成立以来专注从事平衡机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少数全面掌握全自动平衡机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之一。
主要产品包括全自动平衡机、测试机和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电机、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汽车、汽轮机、航空航天等领域。
公司目前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共计 63 项,开发了全自动平衡机智能控制系统并取得了 37 项软件著作权,2020年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股权结构较稳定。截止2022年 8 月 12 日,董事长楼荣伟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公司 32.60%股权,通过其控股的杭州集智投资有限公司控制公司 7.41%,合计控制公司 40.05%股份。
公司董事如楼荣伟、杨全勇、张加庆、赵良梁等是全自动平衡机行业的专家,拥有多年平衡机行业工作经验及多项专利技术成果。
公司 7 名核心技术人员均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同时,公司作为牵头起草单位,起草了行业标准《微电机转子用多工位全自动平衡修正机技术条件》(JB/T12679-2016)。
公司产品形态包括全自动平衡机、测试机和自动化设备。自从事全自动平衡机业务以来,公司已先后研发了两工位、四工位和五工位全自动平衡机和单工位全自动平衡机等四大类共60 余种规格和型号的全自动平衡机产品,已经成为在平衡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本土企业。
公司产品已经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产品成功进入博世、万宝至、格力、美的、胜地汽配、济南重汽、中国船舶、华生电机等国内外企业或其下属企业,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汽车等多个行业的电机制造领域,在电机生产领域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020年净利润下滑主要系研发费用大幅提升,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 0.27 亿元,同比增长 52.88%,此外,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及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复工延迟,业务开展进度放缓,导致营收较2019年同期下滑较大。
2021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游客户业务呈现积极增长的态势,此外,公司自动化设备业务与平衡机业务的下游客户具有相通性,公司凭借平衡机领域的深耕积累,在自动化设备市场拓展较快并获得了大额自动化生产线订单,营收高速增长拉动利润回收。
自动化设备业务目前处于前期拓展阶段,其销售占比逐年增长,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销售占比分别为 6.59%、8.32%和 11.90%,但其毛利率相对较低,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近年有所下滑。
全自动平衡机业务毛利率近两年来略有下滑,主要系公司重点对汽车零部件等行业进行了市场拓展,为迅速切入市场,公司对相关产品采取了相对较低价格的销售策略,但传统平衡机业务如全自动平衡机及测试机业务毛利率整体仍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
2017-2021年,公司不断加强对期间费用的控制,管理效能和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费用连年下降,期间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略有上升主要系研发投入力度提升。
由此看来公司改善流程、加大自动化水平等降本提效措施已有较为显著的成效。2021年公司净利率达 10.65%,其改善主要得益于期间费用的显著下降。
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单位,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核心。
截止 2022 年 8 月,公司拥有研发人员 112 人,占公司员工总人数 33.04%,背景涉及动力学、机械设计、数学、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运动控制、自动控制等多个专业。
2022H1,公司研发支出达到 1001.97 万元(+7.62%YoY),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0.58%,仍然维持在高位,持续的研发投入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高速动平衡主要应用于船舶用燃气轮机、核动力汽轮发电机组、航空发动机等高精尖装备的生产制造。目前相关制造企业进行高速动平衡的实验装置以进口设备为主,对进口设备存在较大依赖度。发展本土高速动平衡技术及其产品不仅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对提升国产大型装备性能、增强国防和军事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于此,公司持续投入研发高速平衡机,参与完成了 250 吨、200 吨等高速动平衡设备及准高速动平衡设备,已经完成了应用在航空细长轴类转子的高速动平衡机,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实际生产经验团队的公司。
高速动平衡项目对资金投入的需求较大,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 1440 万股,募集资金总额 3.08 亿元,大幅提升公司资金实力,保障高速动平衡领域的研发进展,加速推进高速动平衡的产业化,从而推动国产设备进口替代。
本次定增的认购对象系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楼荣伟,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展现公司对业务发展的信心。
平衡机是高精度回转零部件生产中的关键配套装备,主要用于回转零部件不平衡量的自动测量和修正。
回转零部件是旋转设备的核心部件,若其质心相对轴线偏移,高速旋转时会产生振动和噪声,加速轴承磨损,甚至引发故障和事故。
因此,对转子不平衡量进行测量和修正是回转零部件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序,有旋转的设备就有平衡的应用。而全自动平衡机则能通过算法、模型、运动控制、智能控制和机械设计技术,代替人工快速、精确、高效地完成平衡工作,属于典型的智能装备。
作为机械中的重要基础件——回转零部件的性能测量工具,平衡机位于产业链中游且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其上游为电子元器件、电器配件和机械加工行业,下游覆盖电机、电动工具、家用电器、泵、风机、汽车、化工、高铁、电力、船舶和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的回转零部件生产企业。
家电类、工具类、汽车类电机及风机、泵等工作转速较低的设备,转子一般属于刚性转子,只需在低速平衡机上平衡;汽轮机、燃气轮机、发电机、航空发动机等工作转速高的设备,转子则往往呈现出柔性转子特性,需在高速平衡机上平衡。相比低速动平衡机,高速动平衡机制造难度更大、价格更高。
平衡机在我国属于完全放开、充分竞争的行业,目前没有直接行业主管部门,但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仍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
2.2、低速动平衡领域:下游使用率提升拉动需求增长,存量+增量产线保证需求规模
装备制造业自动化为大势所趋,下游的全自动平衡机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间。长时间以来,我国回转零部件制造企业以手工平衡为主,低速领域平衡机使用率不高。
1)招工难、成本高。近年我国许多重要制造业基地面临用工荒,且对大量熟练工人的管理、培训支出带来较大成本压力。
2)效率低、精度难以保证。手工平衡需重复 3-5 次测试及修正过程,平衡精度受工人经验和状态影响大,效率低且精度难以保持稳定,无法满足现代批量生产下的精密制造需要。
1)随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人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趋势仍将持续;
3)下游正处向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升级转型阶段,对产品标准化和精度的要求日趋严格;
4)下业集中度趋向提高,企业规模扩大,其批量生产对平衡工作亦提出了全自动化要求。
预计在下业自动化背景下,其全自动平衡机使用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从而拉动全自动平衡机需求增长。
低速全自动平衡机应用于各类电机、汽车、泵和风机等设备的生产过程。从存量看,我国为全球最大的家电、汽车、风机、水泵生产国,旋转设备存量产线提供巨大需求基数。
一方面,虽单个产线的平衡机更换周期长(往往在 10 年以上)、更换不频繁,但平衡机面向的下业十分广阔,其大量存量产线平衡机的迭代更换,将能维持现有的平衡机需求规模。
另一方面,巨大存量产线下,即便是使用率的小幅提升也可撬动的较大的需求绝对量,故上述使用率提升逻辑施展空间充足。
从增量看,下游各细分行业仍处上升期,其产线进一步增加将为全自动平衡机提供潜在的增量需求空间。
此外,虽然下游不同的装备制造业存在周期性波动,但平衡机面向的下业十分广阔,可起到熨平下游生产周期波动的作用,保持平衡机需求稳定,行业整体受周期性影响较小。
1)电机中微特电机应用最为普遍,微特电机主要用于信息处理设备、汽车、家电、视听设备和电动工具等领域。
我国微特电机潜在增量需求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城市微特电机家庭平均拥有量约在 20-40 台,发达国家则高达 80-130 台。
假设未来每个家庭年均使用量增加 1 台,我国年均微特电机需求量将增加 3-4 亿台,电机巨大的增量空间将持续刺激其对全自动平衡机的需求。
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经历2018年起的连续三年下滑后恢复正增长,重回上升通道;未来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将加快各车企车型迭代升级,带动配套旋转零部件用量稳定增长,为全自动平衡机带来市场增量。
2020年我国泵类企业数量达 6000 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约 1300 家;2021年风机厂在 5000 家以上,90%以上的企业产值仅在 3000 万元左右,产值在 1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比 5%以下。
两大领域均为中小企业占比较多,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平衡机使用率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此外,风机行业在暖通空调、洁净与净化、家电、汽车等快速发展的下业带动下呈增长势头,未来有潜力创造可观的平衡机增量需求。
高速平衡机主要应用于汽轮机、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大型高速旋转设备的生产、测试、维修保养等。
该类设备作为核电、造船、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动力装置,一直是我国制造业中为数不多的技术短板,其转速高、质量大,对平衡具有很高的要求。
资料表明,导致高速回转机械振动过大的激振力,95%是由其中的回转零部件平衡不良引起的不平衡力。
目前相关制造企业进行高速动平衡的实验装置均以进口设备为主,国内行业进口替代需求高。
目前,全球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少数国家。我国航空发动机历经“引进—仿制—自主研发”三个阶段,发展至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大推力小涵道比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国家。
航空发动机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 号)明确指出,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化,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
我国航空事业的自主化趋势,为航空发动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给高速动平衡技术及相关设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平衡机在国外发展迄今已超一百年,德国申克、日本高技、日本 DSK 等国际企业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在全球及我国的市占率较高,是市场主导者和领导品牌。这些企业在技术及产品方面各有特色,各自在不同市场领域形成相对竞争优势。
我国从上世纪中叶才开始重视平衡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精密制造要求提高+国家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背景下,本土 衡机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集智股份、孝感松林、北京青云等行业领先者,在部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1)服务优势:由于我国同一企业生产的回转零部件形态、规格型号、平衡特性相差各异,平衡机具有定制化特征。
本土企业能更方便地对客户回转零部件的形态、材质、平衡特性进行全面了解和调查,形成更符合其需求的产品规划,售后亦能更及时地响应客户诉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进口设备则往往在原产国设计定型,对不同规格回转零部件兼容度不高,在我国难以充分发挥其性能。
2)性价比优势:本土平衡机价格显著低于进口,且许多领域国产设备的性能不输甚至优于进口设备。
凭借两项突出优势,本土企业不断挤占国外企业市场份额。目前,品牌认可度偏低是本土企业拓展市场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本土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实力,其在下业内口碑和客户认可度有望逐渐提高,预计本土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3、 全自动平衡机国内龙头,航空+自动化生产线、全自动平衡机打造公司护城河
公司研发能力较强,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由于回转零部件产业关联度高,应用范围广,不同类型的回转零部件平衡方法差异较大,因此全自动平衡机生产企业需要具有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公司的研发人员尤其是研发部门领导多数毕业于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团队具备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曾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创新基金等荣誉。较为完善的研发团队、激励创新的研发文化和技术创新机制,为公司持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和制度保障。
公司目前已经解决 了传感器设计、精确定位、数学模型建立、对刀与进刀、动态密度补偿等难题,形成了 24 项核心技术。
公司产品性价比高,即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价格优势。通过长期的技术创新与实际操作实践,公司生产的产品的综合性能与各项技术指标以及达到或者接近外国同类产品。借助技术创新优势,公司的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售价低于可比产品,具有性价比优势。
国内市场不断拓展,公司拥有产业化实践及市场先发优势,因而研发设计经验丰富。
公司深刻总结了下游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特点进行技术开发,在材料选用、组件配置、机械设计和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公司产品兼容性强,适合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及精度参差不齐的现状。进口全自动平衡机通常在原产国设计定型,对回转零部件品质一致性要求较高,而我国同一企业生产的回转零部件初始不平衡量较大,一致性也较差,进口设备在我国难以充分发挥其性能。
两种模式面对不同需求客户针对性强,实现合力互补。此外,全自动平衡机使用寿命较长达 10 年,公司在国内建立了 5 个区域服务中心并在墨西哥/德国/印度三个国家成立区域服务中心,方便快捷满足公司前期营销与客户的后期售后需求。
例如:公司通过敏锐的市场嗅觉,上市初期着重研发汽车相关平衡机产业链,2016年聚焦 汽车离合器/刹车盘平衡领域研发,2017年涉足新能源汽车电驱/通用型较高的汽车轮毂平衡领域,目前产品全部实现量产,客户圈延伸至汽车行业。
集智在平衡机的核心产品基础上,积极投身航空高速平衡机赛道寻求差异化优势。公司抓住航空发杏宇动机国产化的机遇,通过引进航发基金的方式与中国航发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定制“高精度”的航空专用平衡机,从而踏入航空高速平衡机这一领域。
2020年公司委托之江实验室开发智能光纤传感项目,聚焦高端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国内电机龙头德昌股份/大洋电机/方正电机2017-2021年人均创收 CAGR 为 8%/1%/3%,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我们认为,主要系头部电机企业顺应大势,已率先引入部分自动化设备所致。且三家公司在年报均有继续提升生产线自动化的计划,自动化生产线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以平衡为刃,开拓自动化生产线年组建杭州合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跻身自动化生产线年自动化设备业务正式量产,自动化设备2019-2021营收 CAGR 高达 57%。2022年 H1 公司自动化设备营收同比扩张近八倍,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机全自动生产线收入占比约七成,业务扩张生命力十足。
公司目标定位成为全套自动化生产线供应商与服务商,由点到线式扩展业务边界。由原先的全自动平衡机一点,横向扩展产业链至电机全自动生产线,设备销售量有望大力上涨,催化公司业绩实现阶跃。
1)自动化设备种类繁多,覆盖小到小家电电机,大到建筑机械用各种轴等多个领域,为日后全面提供全自动生产线)全自动生产线技术有所准备,关键零部件拥有专利。公司已研发出微电机定子/转子/总成装配线的工艺及控制技术,并初步掌握关节机器人,建立起技术壁垒。
2)公司技术跨界融合,平衡机优良生产技术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平衡精度/效率。
凭借电机全自动生产线与全自动平衡机的相通之处,公司具有天然优势打入电机生产商供应链。电机全自动生产线作为其“工业母机”,拥有单机价值量大+稳定性要求高两大基础特征,供应商准入门槛较高。公司通过平衡机业务,拥有众多优质的电机客户资源,如德昌电机、巴西百得等,并打下优良口碑,助力自动化设备开拓市场。公司在挖掘原有电机客户自动化升级改造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了新的客户并获得了大额的自动化生产线订单。
国内电机自动化生产商多为聚焦于细分行业的小型公司,尚未筑起绝对壁垒。相比于行业内其他公司仅有组装生产功能的全自动生产线,公司的电机全自动生产线则附加平衡机,故公司生产的电机平衡性能远远超过其他公司。
综上,我们认为公司电机生产效率虽不及行业内深耕数十年的老牌生产商,但其生产产品平衡性能基本优于其他公司,且公司在该领域耕耘时间尚不足五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综合各市场规模增速、公司订单和发展规划,我们预测 2022-2024 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2.97、4.00、5.12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43.95%、45.00%、47.20%。
公司是国产全自动平衡机行业龙头,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优质的客户群。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泵和风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平衡机业务未来增长稳定。同时,公司积极开拓航空航天、造船等领域,打开高速平衡机市场。预计 2022/2023/2024 年公司全自动平衡机营收 2.02/2.57/3.11 亿元,测试机营收 0.13/0.15/0.17 亿元。
我们认为,未来公司高速平衡机的订单有望增加、新能源汽车等在全自动平衡机下游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市场拓展进度顺利,销售费用将大概率出现下降,全自动平衡机业务的毛利率有望持续上升,预计2022/2023/2024年全自动平衡机毛利率46%/47%/50%;保守估计测试机毛利率保持稳定,2022/2023/20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62%/62%/62%。
营收:公司抓住“机器换人”机遇,定位全自动生产线供应商与服务商。全自动生产线的单台价值更高,因此有望带来营收的持续增加。预计 2022/2023/2024 年营收 0.57/0.96/1.45 亿元。
毛利率:我们认为,经过公司的持续努力,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应销售费用有望下降,毛利率有望提升。预计 2022/2023/2024 年毛利率 32%/37%/40%。
营收:公司通过刀具、夹具、传感器和陶瓷棒等配件销售和技术开发及设备维护等获得其他业务收入。目前该部分业务营收占比较低,我们认为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预计 2022/2023/2024 年公司其他业务营收 0.25/0.32/0.40 亿元。
毛利率:保守假设其毛利率将保持稳定,预计 2022/2023/2024 年毛利率 45%/45%/45%。 综上,我们对公司未来几年业务营收及毛利率情况拆分如下:
1)民用及高速动平衡市场规模低于预期,公司业务处于非常细分的市场,其市场规模较为不透明,公司民用及高速平衡机市场规模存在低于预期可能;2)主业毛利率下滑。公司在进行国产化替代进程中可能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从而导致公司毛利率低于预期;
3)多元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公司电机生产线自动化集成业务、高速平衡机业务等多元化业务尚处于开展早期,经营规模整体较小,抵抗风险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