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青年观:为什么要自称“吃货”
日期:2024-08-18 02:28 | 人气:
杏宇平台招商“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法国传奇美食家萨瓦兰在《厨房里的哲学家》中的这句话,在微信朋友圈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从饭前拍照到深夜发图,晒美食成为网络新时尚,而发图者往往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理直气壮地自称“吃货”。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卖烧饼的不带干粮——吃货。与美食家不同,“吃货”通常是贬称,但它又不同于“饭桶”,而是一种略带优雅的网络自嘲。在这一点上,“吃货”倒是不孤单,这些年来,从“丝”到“女汉子”,类似的自嘲并不罕见。虽然这样的称呼,一般自己说没问题,别人说则可能犯忌。换句话说,它们更多的是自称用语。
自嘲的背后,可能是自我保护。与其被别人质疑,不如主动示弱。不是说我肥胖么,我承认我爱吃,让事情变得顺理成章;不是笑我贫穷么,我有自知之明,让你无话可说;不是嫌我粗犷么,我自命为女汉子,一切有了合理解释。卑微是卑微者的通行证,在以瘦为美、以富为荣、以柔为贵的传统标准之下,主动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展现自己人畜无害、单纯善良的形象,便成为实现自我纾解、拉近社交距离的艺术性策略。
自嘲的背后,也不排除某种自矜。一边发图大快朵颐,一遍秀着小蛮腰,感慨自己“怎么也吃不胖”,招来众人的羡慕嫉妒恨;一边住大房子开豪车,一边却自称“丝”,让别人感觉没法活,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一大特色:自嘲与炫耀往往彼此混杂,真话与玩笑经常相互换位,看似在消解,实则在抬高,看似十分低调,实则异常骄傲,有时自称“吃货”,也不过是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策略。难怪有人感慨,“吃一点猫食就说自己是吃货,拧开个矿泉水瓶盖就说自己是女汉子。”
在这个意义上,自嘲也好,自矜也罢,其实是在建构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寻求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某种柔软抵抗。在所有爱好里,吃是最没有门槛的,美食家也许遥不可及,但“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每个人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身处消费主义的时代,面对拜金主义和物质崇拜的裹挟,出身贫寒的人,同样有尊严、依然可逆袭;在陌生化的现代都市,许多事情只能一个人独自承担,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承担……这并非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它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调适,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
任何标签的盛行,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同样是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杯里还有半杯水,悲观者会叹息杯里已失去了半杯水。网络标签的流行,或许有其跟风的因素、不雅的一面,但如果从中能够读懂年轻人的现实焦虑,看到蕴藏于其间的积极心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未尝不是一种正能量。